特别节目@主流媒体转发

相长•脑科学①心智成长之迷

2023-07-18

相长•脑科学①心智成长之迷

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人脑发育,进而影响心智发展?

这个是我们的人脑,我们的司令部,主导我们的一切言行思维心智成长。你最在意的智商我苦苦寻求的情商,都归TA管。
那么,TA生下来就有那么大吗?TA是怎么发展的呢?人脑的发展和我们的心智成长,有什么关系呢?心智成长的过程,是在人际交往和人脑共同作用中,信息能量流的控制与交流过程。这里面,是谁,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能量流的呢?

这个特殊的“树”状物,叫神经元,长在咱们的大脑里面。我们的大脑中,有大约1000亿棵神经元,其长度,可以绕地球四周!如果我们的脑中的这些树,越是繁茂,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智发展得更好,更聪明、能干、懂事……神经元上面的参差的树枝它们叫“树突”,专门负责接收来自别的神经元的信息能量流的;神经元下面似乎圆滑一点的小管道,它们叫“轴突”,是负责向外传递信息能量流的。神经元完成信息能量流传递的过程,叫“动作电位”。举个例子:你喜欢跳抽经舞吗?音乐响起(信息能量流来啦!),你向上伸出双手(树突),仿佛抓住了电线;得得得!全身颤抖着,电流向下传递,经过双腿(轴突),传出。信息流再往下,还有另外的神经元们的树突继续往下传!信息能量有了,心智(舞蹈动作)得到发展。
在物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神经元发育,是瘦弱枯竭的;而物质丰富的条件下,我们的神经元是发展得相当丰富繁茂的。这真的很象树木成长!营养丰富,但不要过剩,枝繁叶茂;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比如撒哈拉大沙漠,树木凋零,艰难求生。如果,我们切断了某些信息能量,又会怎么样呢?假如一个婴儿,吃饱喝足,仅仅是切断了某些信息,比如,一生下来,就捂住了他的一只眼睛……他的右眼会瞎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外界信息流(比如光线)的刺激,他的视觉神经元无法成长,最终就会枯萎掉,死亡。或者说,他的大脑无法接受到来自右眼神经元的反馈,会宣告他“死亡”。
除了物质层面的信息物质流,对我们的人脑发育的影响;精神层面的信息能量流,比如,爱与关怀、情绪等等,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智成长。对刚刚出生的婴儿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生存的最亲密的外部环境。婴儿会首先向父母索取食物,也就是信息和能量(物质层面的信息能量流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发展)。孩子会通过与父母的互动中建立依恋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亲子关系”,来探寻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寻找自我,发展心智。
孩子的交往需求,比如,拥抱,亲吻,说话,眼神关注……往往通过哭声表达,后来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非语言形式。他们的相关神经元,此时是饥渴的,渴望向外发展的。面对孩子发出的这些信息能量流,如果母亲能够及时察觉,那么,她就可以,及时积极回应孩子,比如,给孩子一个柔柔的怀抱,甜甜的亲吻,暖暖的笑容,充满童趣的谈话……此时此刻,母亲自身的信息能量流,通过如上种种方式,完成了和孩子的积极的互动交流。
虽然孩子很小,并不是很懂事,但是,TA能够感受得到,来自母亲的爱与关怀。TA的相关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沐浴着阳光雨露,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果孩子所遭遇的,是非安全性依恋关系呢?带着信息能量流,孩子的神经元向外传递了交往的信号。母亲要么就没有听到;要么听到了,直接忽视掉,听而不闻;要么就一顿责骂、或者拳头……
孩子的正当需求被漠视,或者遭受伤害。这个时候,TA们要么没有收到信息能量流的回复,相关的链接无法建立;要么收到的是严重的挫折刺激。这样的刺激,是抑制性的,会严重阻碍相关神经元的发展……同时,儿童和父母早期的依恋关系状态,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会以经验的方式,“刺激—神经唤醒—应激反应”,存入儿童的潜意识中这样的深层次的储存方式,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后,我们自己都未必觉察得到,但是它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旦某个机关被触动,相关的经验,会立马条件反射地,自动呈现。比如说,我们身边,有个母亲,名叫芬达,在童年记忆中,一旦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会被父亲暴打一顿;或者双手端一盆冷水,举在头顶;或者用其他“很有创意的方式体罚”。她已经忘记当时的感受了。遗留下来的,是以下的评价:1.严厉的体罚是不对的;2.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必须的;3.我不能像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但是,当女儿犯错的时候(机关被触动),她却相当容易被激怒(头脑中的经验被不自觉地唤醒),常常抑制不住地,暴打孩子(应激反应)。而每次打完,她又无比后悔。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会问,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否改变?当然可以改变。首先,需要自我察觉。当和孩子共处发生矛盾冲突,你快要失控时,尝试稍微停顿一下:“咦,我在干嘛呢?”这个时候,仿佛有着你和孩子之外的,第三双眼睛,在冷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诉求是什么?TA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为什么会生气?我的什么按钮,被触发了?然后,冷静一下,再处理事情。
世界上永恒的两件事:一是人最终走向坟墓,一是人的一生都在发生改变。在这场心智之旅中,我们的心智是可以得到发展的,这也是我的追求。
撰稿:陆 敏

推送:王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