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节目@主流媒体转发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陶”花开——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侧记

2024-06-18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陶”花开——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侧记

01

1917年的夏天,美国纽约曼哈顿街区,天气异常炎热。年仅26岁的中国青年陶行知,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狭小的学生公寓内紧张地收集资料,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而那时中国国内贫穷到难以想象,全国有三亿文盲,七千万儿童无法接受教育。积贫积弱的国家渴望人才,渴望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来报效祖国。

陶行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留影

郭秉文是陶行知的师兄,1914年郭秉文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力邀陶行知回国任教。他给陶行知去信介绍国内政治变化,强调袁世凯已死,共和重新冉起,新教育勃兴,教育救国遂可实施。

陶行知放弃未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毅然决定提前回国,这令他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孟禄感到十分惋惜。面对师生疑惑惊讶,陶行知深知中国贫穷的病根在于教育,出路亦在教育。相比教育救国、相比改造社会,一顶博士帽子,在陶行知看来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孟禄教授爱徒心切,极力争取,而后陶行知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博士论文初试,得到允许,可以回国收集资料,继续撰写博士论文。论文完成后寄交哥伦比亚大学,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令人扼腕长叹的是,陶行知博士论文初稿最终被一场大火烧毁。陶行知在从纽约回国的轮船上立下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从美国回到中国十年之后的陶行知已是国内教育界领袖,他推动平民教育迅猛发展。1927年,对于陶行知、对于中国教育界注定是极不平凡的年份,陶行知毅然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职位,移居南京郊外,创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探索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创中国新教育改革之先河。

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1936年11月,陶行知重返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毕业19年之后,陶行知第一次回到母校,拜见了自己的恩师孟禄、克伯屈等教授。1936年11月21日,陶行知被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怀特大厦发表了2小时的《抗日救国的民众教育》演讲,引起纽约各界强烈反响。同年12月7日晚,陶行知到恩师杜威教授家中赴宴,在愉快的晚餐中,陶行知汇报了晓庄生活教育改革与实践,谈及了当时中国抗日救亡形势。杜威称赞陶行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家,并竭力支持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在陶行知积极推动下,杜威、爱因斯坦等世界知名学者联名致电蒋介石、孔祥熙、冯玉祥,请其释放救国会“七君子”;同年12月,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态度》,即“杜威宣言”,号召支持中国抗战。

1944年6月10日,杜威给陶行知写了封亲笔信,在信中杜威关注陶行知的身体健康、关注他的教育工作、关注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不幸的是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家中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944年杜威写给陶行知的亲笔信

1946年12月9日,美国教育界名流在纽约120号街贺雷士·曼公会堂举行追悼陶行知纪念大会,杜威与冯玉祥担任名誉主席。纽约的冬天寒风凛冽,费正清深情地讲述了陶行知1914—1915年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杜威讲演1919—1920年东南大学时代的陶行知博士,克伯屈报告晓庄学校概况。美国教育界的陶行知老师、好友缅怀他的教育贡献,对他的逝世深感痛惜。

#02

大洋之潮浩浩奔腾,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百年之后,新时代的东方华夏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全国所有儿童已经享受公平而富有质量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宏愿已经得到实现。2024年4月24日,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到访哥大教育学院,拜访创始校长陶行知的母校,怀着对大先生的崇敬之心,沿着他学习生活的踪迹,探访其留美求学的印迹,感受斯人教育报国的博大情怀。

2024年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访问哥大教育学院

大洋之潮浩浩奔腾,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百年之后,新时代的东方华夏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全国所有儿童已经享受公平而富有质量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宏愿已经得到实现。

2024年4月24日,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到访哥大教育学院,拜访创始校长陶行知的母校,怀着对大先生的崇敬之心,沿着他学习生活的踪迹,探访其留美求学的印迹,感受斯人教育报国的博大情怀。

2024年南京晓庄学院代表团访问哥大教育学院

罗素报告厅庄重而典雅,晓庄学者们在这儿参加“从哥伦比亚大学到中国——陶行知与他的精神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党委书记张策华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地指出,晓庄是哥伦比亚大学杰出校友陶行知创办的中国最有影响的乡村师范学校,是近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策源地。百年后到访老校长陶行知的母校,与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这对于深化行知思想研究、弘扬行知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在哥大罗素厅致辞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戈特曼(Gottesman)图书馆馆长詹妮弗·戈万(Jennifer Govan)女士表示,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界渊源深厚,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是哥大杰出校友,都曾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她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深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哥大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南教授分享了《陶行知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们:携手促进中国教育发展》主题报告,讲述了陶行知在哥大求学期间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著名教育家之间共同探讨并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故事。

哥大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南介绍美国陶研概况

晓庄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济洲教授作了题为《陶行知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报告,阐述了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推动的两条主线,其中的实践主线以时间为维度,从城市平民教育到乡村教育,从山海工学团的普及教育到重庆育才学校的民主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性增长;另一条以理论逻辑为主线,从“教学合一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到“社会即学校”,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推动了教育学学科自觉化。晓庄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何文秋向哥大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捐赠了杜威于1944年写给陶行知慰问信的影印件。

鉴于陶行知的国际影响力,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大卫·汉森(David T. Hansen)将其收录进《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一书。该书收录了世界十大教育家,陶行知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学者。大卫·汉森教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点评环节中指出,陶行知是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友好使者,其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何勇、杨瑞清、陶侃、周红等中外学者分享了学陶研陶成果。

#03

午后的阳光照在哥大教育学院红砖楼的百叶窗上,晓庄代表团走进陶行知读书求学的戈特曼图书馆,聆听馆长詹妮弗·戈万女士介绍陶行知史料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与图书馆管理人员就推进陶行知史料电子化展开充分交流。哥大教育学院大卫·汉森教授、图书馆馆长詹妮弗·戈万女士盼望来南京,实地考察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院。晓庄代表团向哥大教育学院赠送了陶历,邀请他们到晓庄踏足行知路、观赏“陶”花开。

晓庄代表团在戈特曼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

中美与会部分学者在哥大杜威雕像前合影

在戈特曼图书馆,晓庄学者们翻阅了百年前的《克伯屈日记》手写原稿,克伯屈先生记载了1929年10月考察晓庄的详细经过,称赞晓庄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日记上的蝇头小楷,令人动容。

晓庄学院与哥大学者共同查阅《克伯屈日记》原件

《克伯屈日记》原件中关于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记载

1916年陶行知写给哥大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信件

代表团查阅到陶行知写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信件,其中叙述了先生自己的志向:“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

晓庄代表团在哥大校园内探访陶行知求学印迹

代表团走访了陶行知在哥大求学所住宿舍——哥伦比亚大学哈莱特大楼10幢10号。走在校园的石板路上,听着微风吹动灌木发出的沙沙声,仿佛又看到了杜威、孟禄、克伯屈、陶行知等畅谈世界新教育的情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陶”花开。一代代晓庄人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坚守师范特色,传承行知精神,书写了一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历史华章。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志华教授勉励青年学子“永远行知,向上晓庄!以愿为、敢为和善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提升晓庄,让行知思想成为个人成长的根基和人生的起点。”

晓庄的“陶子”们,永远做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者、实践者、推广者。

 

END

撰稿 | 张济洲、何文秋、汪璧辉

编辑 | 张璐瑶 李梦婷

责编 | 周进

主编 | 孟怡君

审核|刘凯

 

编委会:周洁 袁靖涵 李倩 舍春 桑迪

栏目主编:周洁

视频制作:《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联合制作:

光明日报《教育家》江苏事业部

江苏教育频道《教育周刊》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南京电视台牛咔视频《新魅力校园》栏目组

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