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节目@主流媒体转发
16年步履不停!9.8公里的历史回响!
2025-04-07
16年步履不停!9.8公里的历史回响!
当年轻的身影与沉重的历史相遇
当00后的青春誓言与30万遇难同胞的无声呐喊共鸣
雨中学子用坚定的步伐诠释了铭记的意义
4月3日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两校区
高一年级部全体师生
党员教师、家长志愿者
及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员齐聚校园
共同参与“步履铭心·和平毅行”
清明徒步祭扫活动
这场跨越9.8公里的行走
不仅是对体能与意志的考验
更是一次穿越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洗礼


从2007年开始,雨中每届高一新生在清明前后便有这场特殊的仪式,延续至今。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们,徒步近9.8公里从学校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用这种方式缅怀烈士们,这份坚定与执着已经延续了16年。
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队伍有: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组织“金陵先锋”南京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服务队,包括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分队;雨花台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组织“雨花戎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和雨花街道、赛虹桥街道分队;以及专业救援力量南京青年蓝天救援队,共计约百余名退役军人志愿者。

育人初心:徒步中的成长必修课
我校党委刘梅副书记在活动开始前为师生们加油鼓劲,希望师生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定的信念,完成这次意义非凡的徒步,让这段经历成为火红青春调色板上最鲜明的记忆。



自2007年起,雨花台中学坚持将徒步祭扫作为高一学生的“成长必修课”,与高二学农、高三成人礼共同构成“青春三部曲”。校党委副书记刘梅在动员中强调:“这场行走关乎品格锤炼,更关乎民族精神的扎根。我们培养的,是心怀家国、面向未来的时代先锋。”成为火红青春调色板上最鲜明的记忆。

用脚步丈量历史,以行动守护记忆
随着校党委书记赵光辉宣布出发,队伍以整齐的队列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行进。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提前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从路线规划到安全保障,从物资准备到医疗保障,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虑。


作为“刷着短视频长大的一代”,学生们用独特的方式回应历史。活动中,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与学生并肩同行,党员教师全程护航,彰显了代际间的责任传递。






在学工处、高一年级部班主任和交警的护送下,“金陵先锋”南京市退役军人志愿者和600名师生徒步9.8公里,走过紫荆花路、雨花南路、兴隆大街、云锦路、水西门大街,历时3个小时,来到位于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扫遇难同胞。




徒步过程中,师生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坚定和力量。这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数字背后的沉重:500次重复的永别
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在公祭广场列队站立,祭扫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正式开始。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百年华诞风华正茂。纪念馆庄严肃穆,松柏苍劲,笼罩着无尽的哀思,高一(11)班金雨晨带领同学们默哀一分钟,这一分钟虽然短暂,但是难以平息无辜怨魂的愤恨,这一分钟又很漫长,凝聚着晚辈对过往的追思和对未来的警惕。




60秒默哀毕,学生代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和鲜花,尽管十分疲惫,同学们依然队列整齐,身姿笔挺,整个现场庄严肃白色的花束在石壁下静默,“遇难者30万”的黑色文字,在无声地诉说,中华民族蒙受的冤屈与痛楚。


学生代表发言

岱山校区 高一(6)班 梁子歌
清明节,当我们站在先辈们的墓前,除了追思自己的亲人,更应该想到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在抵御外敌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时光里,也有无数的英雄挺身而出,尽管力量悬殊,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身躯去抗争,去守护每一寸土地,守护还在挣扎的同胞。他们或许没能阻挡住那场暴行,但他们的勇气和抗争精神,成为了我们民族脊梁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人不断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岁月的安稳,可我们绝不能忘记这背后的代价。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从过去吸取教训,明白和平的珍贵,懂得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兴盛,我们才能真正守护住我们的家园,守护住每一个人的幸福。
让我们传承先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在中华大地,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教师代表发言

诸雯莉老师
今天,我们校服上沾着汗渍,运动鞋底带着尘土,用脚步丈量了从雨花台到这里的9.8公里。此刻站在这里,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刷短视频时看到的一句话:“有些路,必须用脚走过才能让心记住。”
看看我们脚上现在穿着的这双鞋,请大家想象一下:1937年冬天的这条路上,那些被刺刀驱赶的同胞们。他们可能穿着草鞋,甚至赤着脚;他们手里抱着的不是矿泉水,而是襁褓中的婴儿;他们的口袋里没有能量棒,只有一张永远寄不出去的全家福。
现在广场上站立的是我们600余位师生的身影,可如果广场上的人突然全部消失了呢?当今天所有参加徒步活动的老师、同学都倒在广场上——这样的场景要重复500次,才是30万人的体量。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500次撕心裂肺的永别,500次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日出。
前些天我看到了纪念馆的熄灯仪式,四位老人的照片从彩色褪成黑白。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带走的是一段会呼吸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目前只剩28位,平均年龄超过90岁。同学们,当最后一位亲历者的记忆随着呼吸消散时,我们该怎么办?那时候,我们就是新的记忆接力者!
大家玩过“传声筒”游戏吧?如果第一个人说“日军在南京杀害平民”,传到最后可能会变成“日本人在南京修建了游乐园”。78岁的日本老师松冈环用36年的时间在中日两国间往返了一百多次,就是为了要把这段历史从“听说”变成“铁证”。88年前,南京沦陷给我们留下的记忆伤痕,就像我们月考卷上做错的题目,撕掉试卷并不代表错误的不存在。
今天的徒步不是要大家痛苦,我们腿脚上的酸痛,是在提醒自己:前人用血泡铺就的路,不是让我们跪着哭泣,而是要让我们懂得站着去奔跑!当日本右翼修改教科书时,我们是否可以在将来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现代科技去更好的挖掘历史,揭露并传播真相!就像我们对着玻璃哈气,玻璃上出现的雾气会很快消失。历史的记忆就像这层雾气,只有不断呵护才能保留住记忆的温度。
同学们,我们是刷着短视频长大的一代,是会用VR、会做直播的00后。徒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我们以徒步的方式学会体味苦难,在苦难中懂得警醒,在警醒中守护记忆的方式。不把愤怒留存于表面的刹那,而要将责任写进无限可能的未来——用00后独有的时代方式,让记忆永远保持呼吸,让三十万星光永远不灭!这才是今天,我们用大约两个小时,徒步9.8公里立足于此的真正意义!

我校还特别邀请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专员刘钧毅老师现场教学。通过他的专业讲解,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通过老师的分享,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以及作为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16年步履不停,雨花台中学以行动诠释教育的深度。当历史的警报声与青春的脚步声共鸣,我们看见:铭记,从来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符号,而是一代代人接续传递的火种。
图文来源: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联合出品:
南京报业集团江豚新闻融媒体中心
南京电视台牛咔视频《新魅力校园》栏目组
江苏教育频道《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本平台及网站发布内容,由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原创或者甲方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若发现我们的内容使用了第三方素材,请权利人联系我们治谈授权或删除。